科普工作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工作 > 智慧医疗科普资讯
科普工作

突破精准医疗 最后一公里” 肿瘤患者个体化用药成为可能

时间:2023-02-21    来源:科普时报

返回

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29万例,死亡人数约281万人,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。当然,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,精准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,患者5年以及上生存率也在呈逐年上升之势。

“化疗及靶向治疗成为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之一,但现有的诊疗手段下也只有30%的患者可以找到自己对应的药物。”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席建忠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一现状已经对我国乃至全球的肿瘤精准治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。

如何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缩小患者用药范围,成为当前肿瘤精准医疗亟待解决的痛点。多年以来,全球科学家也一直在致力于研发基于体外模型的药效评估体系,包括基于二维肿瘤细胞、肿瘤类器官(PDO)、人类肿瘤异种移植模型(PDX)的药敏检测技术等。但由于以上模型在标准化、准确性、周期等方面的问题,使其很难做到真正的临床转化,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9d3e7f6c-49c9-43be-b4bd-74e853932d98.jpg

视觉中国供图

席建忠认为,对于癌症治疗而言,一切得以满足临床需要,才能真正紧扣精准医疗临床转化的本质。而正是基于这一有点偏“逆向”的思维,席建忠率领的团队经过6年的沉心研究,成功研发出“微肿瘤PTC体外药敏检测”技术,可以对临床常用的上百种肿瘤治疗药物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,提供切实有效的实验证据,指导临床肿瘤患者个体化用药,成功突破了肿瘤精准诊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席建忠表示,相比传统检测方式,“微肿瘤PTC体外药敏检测”技术突破了原代肿瘤细胞提取难、培养难的技术难题,从肿瘤组织中提取肿瘤细胞时,同时保留肿瘤微环境的其他细胞,更真实地模拟了肿瘤微环境,使体外模型更接近肿瘤的真实生长情况。“这一技术只需要两周就可出具检测结果,提供高达上百类临床化疗及靶向药物检测的筛选,可为很大一部分无药可用的肿瘤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。”

微肿瘤PTC药敏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至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》(《科学 转化医学》)。目前,这一技术正通过北京基石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商业化落地,项目日前在北京市政府支持的HICOOL 2021全球创业大赛中斩获一等奖,受到广泛关注。与此同时,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已,团队与国内数十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,微肿瘤PTC药敏检测技术成功应用于胃癌、肠癌、乳腺癌等患者的药物疗效预测,完成上千例病人不同组织样本的体外培养,成功率达90%,临床一致性高达93%以上,可在临床决策中准确、前瞻性地指导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。

“未来2-3年内,我们将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,开展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申报等工作。”席建忠表示,微肿瘤PTC相关技术比较成熟,已经具备大规模临床试验和推广应用的基础。

基于微肿瘤PTC和模式动物打造的新型生物医药临床前试验平台可为肿瘤耐药性、异质性、动态变化、分子机制研究等基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模型,促进新靶点、新药的开发。平台也可直接应用于药物筛选,在前期大规模筛选阶段即达到接近临床用药的真实结果,极大地缩短药物研发周期,提升新药开发的临床研究通过率。

席建忠表示,在新药研发以及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上,我国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。“微肿瘤PTC体外药敏检测技术作为我国自主研发技术,可有力地推动我国肿瘤临床医学在机制探索、新药开发、临床辅助诊断等领域的研究。”


©2015 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津ICP备15002131号-1技术支持:原创先锋
Top